去年列為我書單年度TOP.10的 #滅頂與生還,在看完先前上映的電影 #波斯語課 後,終於有勇氣再度細細翻閱,其中最能夠連結兩者的,便是那善人與惡人之間的界線,已不如過往納粹電影講述的那樣涇渭分明,反而夾雜著許多灰色地帶。
如德國軍官克勞斯對吉爾斯一次次的伸出援手,是考量到自己利益的憐憫?還是真如朋友間對等看待?當然,這背後所牽引的社會價值觀如何龐大又複雜,很難三言兩語的看其中面向。
普利摩李維在《如果這是一個人》寫下令人心痛不已的集中營生還者實錄,《滅頂與生還》便是集所有善惡批判思想之大成,人性的複雜,一次次的在書裡驗證,很不想用「相對關係」來評判這段歷史:好人也有偽善、惡人也有光明等等,這樣永遠沒有盡頭。
但李維不只直視善惡光譜,還帶你進入更深層的探討,世上許多結論都被簡化,是因為人們對過往「懶得思考」或「感到厭煩」。
「記憶並不可靠」,是李維開宗明義的呼籲,在現今我們多半仰賴電影或書籍來重啟當年的殘酷時,多被簡化的、被刻意隱藏的記憶,可能就會對觀看造成偏頗。受害者過濾記憶,藉以保護自己;加害者刻意遺忘,將罪刑推致他人,李維就是針對此做了批判,也對抗簡化。
「渴望簡化無可厚非,但只要認清那是簡化,不錯將簡化當成現實,那麼簡化就有其用處。...自古以來同的模式:『我們』在內,敵人在外。但集中營是個難以理解的世界,一個無法套用任何模式的世界,敵人不僅在周圍環伺,也在我們之中,『我們』失去了界線。」
如同楊翠在開頭做的導讀:「簡化歷史,也許可以暫時解決歷史難題,迴避擱延到現實來的課題,但無助於讓創傷者真正獲得療癒,更無益於思辨問題的核心,避免未來永不再犯。」
.
.
書中有一段經歷看完令人感到哀傷,因《如果這是一個人》而聲名遠播的李維,受邀前往學校演講,被一位小學生質問:「(在集中營裡)你為什麼不逃跑?」李維耐著性子,向學生們說明當時的情況,而這發問的小男孩在(幾乎是逼著)李維畫出集中營裡的地圖配置時,以認真的口吻建議逃脫計畫,並說:「下次再遇到種情況,就按我說的去做,你一定逃出來」。
沒有經歷過戰爭與當時情況的男孩,也代表著後世透過被簡化的歷史,而想像出來的極大落差。老實說我們很常設身處地的「為人著想」,但這個把他人經驗簡化為我們類似的經驗過程,就能看到足以將人再次推入地獄的生命質問。
「為什麼是我活下來?」
李維終其一生都在倖存者的愧疚與抑鬱中思考,他不認為自己是大家口中的「天選之人」,他活下來,唯一的工作就是反覆書寫與見證。
閱讀這本書很難得到任何解答,反而會對人性充滿失望,但唯有因此,在李維不斷地拋問下,才能夠一次次地在事件發生後細思,一次次的不被社會主流牽引而失去批判的能力。
-
#滅頂與生還 - #普利摩李維
#2021booklist #reading #好書推薦 #滅頂與生還 #primolevi 時報出版 #二次世界大戰 #奧斯威辛集中營 #倖存者 #閱讀心得 #閱讀筆記 #wwii #畫說有一天